2017/05/22

監督式機器學習方法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: 生成模型 (Generative Model) 與判別模型 (Discriminative Model)

機器學習 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,讓機器透過某種學習方法,實現並解決人工智慧中的一些問題。機器學習演算法是從資料中自動分析獲得規律,並利用規律對未知資料進行預測的演算法。學習演算法需要用到大量的統計學理論,也被稱為統計學習理論。

Machine Learning 的分類

  1. 監督學習:從給定的訓練資料集中學習出一個函式,當新的資料到來時,可以根據這個函式預測結果,訓練資料中的目標是人工標註的。

  2. 無監督學習:與監督學習相比,訓練資料沒有人為標註的結果。常見的無監督學習演算法有聚類分析 Cluster Analysis

  3. 半監督學習:介於監督學習與無監督學習之間。

  4. 增強學習:通過觀察來學習做成如何的動作。每個動作都會對環境有所影響,學習物件根據觀察到的周圍環境的反饋來做出判斷。

監督式機器學習方法 Supervised Learning

監督式機器學習方法 Supervised Learning 是 Machine Learning 中的一個方法,可以由訓練資料中學到或建立一個模式(函數 / learning model),並依此模式推測新的實例,換句話說,任務就是在觀察完一些訓練範例(輸入和預期輸出)後,利用這個函數去對任何可能出現的輸入的值,預測輸出的結果。

訓練資料是由輸入物件(通常是向量)和期待的輸出所組成。函數的輸出可以是一個連續的值(稱為迴歸分析),或是預測一個分類標籤(稱作分類)。

監督式機器學習方法可以分為生成方法和判別方法兩類,常見的生成方法有混合高斯模型、樸素貝葉斯法和隱形馬爾科夫模型等,常見的判別方法有SVM、LR等,生成方法學習出的是生成模型,判別方法學習出的是判別模型。

生成模型就是能夠隨機生成觀測數據的模型,也就是對影像、聲音以及對現實世界的一切其他實物(representations)進行創造的系統。如果 AI 學會了建立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細節,例如現實中的圖像和聲音,這將幫助 AI 更好地理解現實世界的結構。

生成模型與判別模型的比較

生成式模型和判別式模型的區別很像人和機器的區別:機器採取的是完美主義,因為它可以不斷優化,追求極致。而人是把事情做得夠好就滿足了。

因為人類的構造天生跟機器不同,所以人類不需要跟 Alpha Go 比賽圍棋分出高下,Alpha Go 只專注在做圍棋這件事,並把它做到極限。

生成模型是所有變量的全機率模型,而判別模型是在給定觀測變量值前提下,觀測目標變量條件機率模型。

生成模型能夠用於模擬(即生成)模型中任意變量的分布情況,而判別模型只能根據觀測變量得到目標變量的樣本。

判別模型不提供觀測變量的分布建模,因此它不能夠表達觀測變量與目標變量之間更複雜的關係。因此,生成模型適用於無監督的任務,如分類和聚類。

由生成模型可以得到判別模型,但由判別模型得不到生成模型。

生成模型收斂速度比較快,如果樣本數量較多時,生成模型能更快地收斂於真實模型。生成模型中的聯合分佈能提供更多的資訊,但也需要更多的樣本和更多計算。


例如我們有一個輸入數據x,然後我們想將它分類為標籤y。最自然的做法就是條件概率分佈p(y|x)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其直接求p(y|x)方法叫做判別模型演算法。生成模型學習聯合概率分佈p(x,y),p(x,y)可以通過貝葉斯方法轉化為p(y|x),然後再用其分類。但是p(x,y)還有其他作用,例如,你可以用它去生成(x,y)。

假設我們有以下(x,y)形式的數據:(1,0), (1,0), (2,0), (2, 1)

那麼p(x,y)是:y 共有四種結果,0,0,0,1,產生的機率分別是 1/4,其中前面兩個 0,0,它的 x 都是 1,所以當 x 為 1,產生出 y 為 0 的機率是 1/4+1/4 = 1/2,不可能產生 y=1 的狀況,所以機率為0。而當 x 為 2,產生出 y 為 0 的機率是 1/4,產生出 y 為 1 的機率也是 1/4。目標是要生成 y,所以生成 y 的所有機率總和為 1。

            y=0   y=1

           -----------

   x=1 | 1/2   0

   x=2 | 1/4   1/4

而p(y|x) 是:因為當 x =1,y 一定為 0,所以在 x 為 1 的基本條件下,y 為 0 的機率為 1,如果 x = 2 的條件下,y 有 0 或 1 兩種可能,發生的機率分別是 1/2。目標是先以 x 為基本條件,在給定 x 之後,得到 y 的機率分佈。

           y=0   y=1

           -----------

    x=1| 1     0

    x=2| 1/2   1/2

如果有某項工作是要識別一個語音屬於哪種語言,有兩種方法達到這個目的:

1、把所有語言先都學會,然後就能識別任何一段新的語音了。

2、不去學習每一種語言,只學習這些語言模型之間的特徵及差別,然後再分類。只要學會了漢語和英語等語言的發音的差別,直接用這樣的差異去分類就好了。

第一種方法就是生成方法,第二種方法是判別方法。

生成算法嘗試去找到底這個數據是怎麼產生的,然後再對一個信號進行分類。基於你的生成假設,那個類別的資料最有可能產生這個信號,這個信號就屬於那個類別。判別模型不關心數據是怎麼生成的,它只關心信號之間的差異,然後用差異來簡單對給定的一個信號進行分類。


生成模型:一般是學習一個代表目標的模型,然後通過它去搜索圖像區域,然後最小化重構誤差。類似於生成模型描述一個目標,然後就是模式匹配了,在圖像中找到和這個模型最匹配的區域,就是目標了。

判別模型:將跟蹤問題看成一個二分類問題,找到目標和背景的決策邊界。它不管目標是怎麼描述的,只知道目標和背景的差異,然後你給一個新的圖像,看它屬於那一邊,就歸為哪一類。

生成式對抗網絡 GenerativeAdverserial Network GAN

有兩個系統,在互相對抗,兩個系統都試圖優化自己的目標函數。第一個系統對應判別式模型D:判別式模型D在試圖識別到來的樣本是否是自然真實的;它在儘量增大對真實樣本的識別率,同時減少對模擬生成的樣本的誤判率。

另一個系統則對應著生成式模型G:G希望它生成的模擬樣本可以在D那裡魚目混珠。 所以G試圖最大可能地產生真實的樣本。判別器D從判別角度來說,判別的越好,D的目標實現的就越強大。

但對於生成器G來說,它要最小化(minimize)對方的優化函數,這就相當於最大化(maximize)它自己的優化函數。這個過程就像G和D在下棋一樣。

用一個AI對現實世界的圖像進行創造,再用另一個AI去分析結果並對圖像的真偽進行識別。兩個系統在競爭中不斷成長,最後兩個都達到最佳化。

將二者的關係想像成一個藝術家和一個文藝批評家。作為藝術家,生成模型希望愚弄藝術批評家,讓後者認為它畫出來的東西是真實的。因為藝術批評家努力地將這些畫辨認為假畫,藝術家慢慢學會了如何摹擬那些真的東西,而這原本只靠它自己是做不到的。

References

楊強教授漫談《西部世界》、生成式對抗網絡及遷移學習

機器學習中的貝氏定理:生成模型 (Generative Model) 與判別模型 (Discriminative Model)

生成模型與判別模型

機器學習“判定模型”和“生成模型‘有什麼區別?

生成模型和判別模型

生成模型 wiki

判别模型 wiki

機器學習常用算法梳理

GAN誕生記:最火的AI模型,來自一群博士的酒後爭吵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